大型赛事活动的举办,可以增强各国/ 地区文化交流,切磋体育技能,鼓励人们不断提升体育能力,并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为主办城市,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经济实力的体现,通过活动的举办,主办方可显著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然而由于国际和地区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各种地区冲突、恐怖袭击等不安定因素不断上升,大型赛事活动受国际关注度高,极易成为恐怖极端主义等宣扬立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袭击目标。大型赛事的举办,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赛事举办成功与否,事关政府形象、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为了给大型赛事活动的顺利举办营造一个良好的举办环境,保障赛事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各类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减少各类治安事件,考验着主办方的安保组织能力。由此,大型赛事中安保管控区域的安防建设不容忽视而且会愈来愈重要。
一、管控区建设的意义
大型赛事的举办,具有参与人员多、赛点分布广、活动空间局限、观众类型复杂等特点,极易因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给赛事安保带来较大压力。为进一步提升赛事安全保障的管控能力,降低系统安全风险,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赛事安保水平,对赛事活动区域开展管控区建设尤为重要。
对赛事活动的安保工作需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就必然要全面掌握进出赛区人、车、物的基本信息。因此,通过建立管控区,改变传统以人力防范为主的防控,转向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人防、物防、技防联动,在此基础上对赛区进行一体化、信息化管理,才能实现赛区安保的高效、智能、快速运作。一旦在管控区周界发生入侵事故,可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通过技术手段复核入侵事件,对真正入侵展开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作为赛区安全保卫工作构筑第一道防线,以提高赛区安保快速响应能力,有效阻隔各类不安全事态的发展。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从严从实从细落实安保和疫情防控等各项措施,严格落实疫情分区管控和闭环管理要求,科学规划人车流线,持续严密闭环管理措施,有效阻隔疫情传播风险,保障赛区内国内外人员的安全健康,是管控区建设的另一重要意义。
二、管控区建设的目标
管控区的建设是指为了赛事安保及疫情防控需要,通过相关隔离设施的建设,划出指定区域作为警戒区域,对出入赛区的人、车、物进行有序安全管理,确保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这是布置赛事安保方案的首项工作。
管控区的建设,应以核验身份、出入控制、物品检查、物理隔离、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为核心,实现安防系统的应急联动和辅助分析决策,及时预警和掌控各种可疑现象、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 比赛场地、签约酒店、交通站场、观众区、贵宾区、停车场、运动员生活及训练区、后勤保障区等应遵循分级分区保护原则,建立相应隔离设施。
2. 设入区安全检查卡口,安保设施齐备,人、车、物信息逐一安检放行。
3. 管控区物理边界及隔离带应清晰,有防攀爬、防破坏、防爆炸物、防投射物、防冲撞需求等敏感区域的防护应加强。
4. 与市政道路交叉的物理边界,应在管控区物理边界外侧设置被动式防冲撞设施,并满足响应防冲撞级别需求。
5. 硬质隔离设施设置的安全距离及材质还应满足比赛项目的防护需求,保障观众观赛安全及运动员参赛安全的同时,兼顾赛事的观赏性且不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发挥。
6. 车辆规划专有路线和专用停车场。
7. 预警体系完善,具有空地全覆盖视频监控。
管控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实体安全系统工程:包括管控区域的边界设施( 如围栏等),管控区域对应的出入口卡口设施及敏感区域的防车辆冲撞实体屏障等。
2. 电子防范工程:包括周界入侵探测、视频监控、广播系统、通讯系统、智能终端等。
3. 信息化平台:包括管控区安全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重点为周界入侵、卡口管理、停车场管理系统等),门禁系统建设,各类平台的通信与对接等。
三、管控区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物理隔离是管控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执行安保理念时要考虑到群众基础以及周边群众的利益,为了安全过多实施禁行、禁令,缺少疏导工作,有可能导致体育比赛本位缺损,扭曲举办体育竞赛的意义。
大型赛事一般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赛场馆分散、安保范围广、战线长、难度大,特别是有一些竞赛项目会在山区开放场地举行。
目前国际上因对赛事安全程度的重视与日俱增,为实现层层把守,力求万无一失,各主办方都将增加军警和安保人员数量作为首要安保措施,各种最新科技产品也得以运用到大型赛事的安保工作中。而首当其冲、不可替代的物防设施,却简单采用各种临时围挡,在处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时,难以有效阻断交通和拦截肇事群体,隔离被保护人员和设施。未对管控区内部不同风险部位进行分区、分级防护,缺乏纵深防护体系。管控区内部具有不同的敏感场所,如VIP 客户区、能源保障区、运动员休息区等,从安全防护角度来看,应当依据不同防护区域的风险等级开展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对高安全防护等级的区域应建立纵深防护体系。
管控区重点敏感区域忽略了防车辆冲撞实体屏障的建设,道路沿线或跨道路的硬质隔离设施应当建设防车辆冲撞措施,避免车辆的失控、误操作或恶意的冲撞引发事故。
四、管控区建设的要点要素
综合以上,管控区的建设方案应重点围绕以下要素展开:
1. 管控区的建设应尽量避开重要交通要道及枢纽,避免对周边群众的出行造成重大影响。
2. 提升周界实体安全防范等级,充分发挥周界硬质隔离设施的迟滞、阻挡功能。周界( 含出入口)实体防护是安防系统中的第一道屏障,将直接关系到布防单位的管理方式和安全等级,特别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区域和场所起到的作用是首当其冲,不可替代,所以作为首层防护,为充分实现其迟滞、阻挡功能,应在防攀越、防破坏、防拆卸等方面强化指标设计。
3. 依托技术手段,建设一体化智能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对入侵行为提前预警,精准报警,并在电子地图中精准定位入侵部位,减少安保人员的巡防工作强度。
4. 建设智慧化安全卡口,通过大数据比对、人脸识别系统等智能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管理难度,提升安全等级。
5. 在特殊的赛事活动中(如马拉松),在满足防护要求的前提下,要具备快速布防、快速撤防能力,避免较长时间挤占城市公共空间。
6. 在人员主要行进路线或聚集地靠近管控区外部道路的部位,在无自然地形、地貌及障碍物阻挡的情况下,应在管控区外侧设置防车辆冲撞设施。
7. 管控区内路线规划布局合理,有利于消防和紧急疏散。
五、结语
“管控区”的概念,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奥运安全部门提出,赛后经验证“管控区”的建设为世界级的安保水平奠定了基础。如今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疫情和安保“双保安全”的要求下,“管控区”的建设再次克服了全球疫情蔓延和治安反恐所带来的重重挑战,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一起向未来”的答卷,中国也履行了“简约、安全、精彩”奥运盛会的承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来源:中国安防协会公众号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小编删除